走近东风航天城年轻一代航天人——
“舟”游星河梦为帆
■杨子凡 张 艳 解放军报记者 康子湛 王凌硕
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华社记者 李 刚摄
2023年6月4日6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安全着陆。胜利的喜悦,又一次回荡在东风航天城。
几天前,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胜利“会师”。完成工作交接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回家”。
“舟”游星河梦为帆。站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头凝视,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辛探索,如同一架架“天梯”,托举飞天梦想;向前展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加速发展,探索宇宙的步伐越迈越坚定。
任务现场,记者发现,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徽章中,藏着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鲲”。这只红色的上古神兽身披祥云向上游动,与蓝色的中国空间站同框,动感十足。
在东风航天城,记者结识了这样一群年轻的航天人——他们脚踏实地、坚守岗位,奋斗在载人航天任务一线;他们心怀星河、充满自信,不断为东风航天城注入新的活力。
青春,就是不断去挑战未知
皓月当空,星河灿烂。
5月30日凌晨1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乳白色的船箭组合体静静矗立在戈壁上,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蓄势待发。
塔架旁,控制系统指挥罗琪正细致检查箭上发射功能,确认软件状态……每一次载人航天任务发射前的夜晚,他都是在这样忙碌而充实的准备工作中度过。
所有技术状态检查完毕后,33岁的罗琪停下来,抬头仰望这座相伴了12个年头的塔架。往日的一幕幕重现眼前——
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莫过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那天,作为发控台操作手,罗琪正按部就班跟着任务流程检查相关状态。谁也没想到,自动点火程序因故无法继续进行。
时间仿佛停止了。得到“火箭发射流程转为手动程序”的指令后,大厅里所有人的目光落在了负责手动点火的罗琪身上。
口令一个一个下达,罗琪全神贯注地操作各项手动流程,应急预案一一浮现脑海。罗琪回忆:“当时,什么都来不及多想,更来不及紧张,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操作上。”
大厅里,只有指挥员的口令声和罗琪操作按钮发出的声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随着倒计时结束,罗琪果断按下手动点火按钮——
准时点火,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火箭顺利起飞。这是大陆载人航天史上采用自动点火模式后首次手动点火。
火箭升空后,各系统传来的一声声“正常”进入罗琪耳中。随即而来的,是大厅内雷鸣般的掌声。此刻,他如释重负,才发觉自己手心里都是汗。
在90后航天人罗琪看来,青春就是不断挑战未知。对80后航天人郭红升来说,挑战未知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18岁那年,郭红升来到东风航天城,成为一名炊事员。狭小的操作间里,每天晨光与黑夜交替之时,他都会燃起伙房里第一缕火光。
彼时,郭红升大概从未想过,这灶台上的星星之火,日后会变成火箭炽热的烈焰。
那年,由于工作需要,郭红升被调整到地面电源岗位。从后勤保障到测发操作一线,从后厨到前台,是一个巨大的跨越。面对新岗位、新专业,从学习“天书”般的规程到练习“蒙眼盲插”,从火箭操作手到箭上指挥,郭红升每一步都全力以赴。
很快,郭红升完成了从炊事员到火箭操作手的转变。这些年,他参加了多个火箭型号发射任务,在航天事业的大舞台上迅速成长。2021年,他又一次转岗,担任某发射分队队长。
这次神舟十六号发射任务中,郭红升作为结构动力系统指挥,坚守一线。“火箭腾飞时的火,是我见过最雄壮的光。”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的瞬间,郭红升自豪地说。
有时候,自己的心好像系在了飞船上
火箭起飞瞬间,90后航天人田文远的心跳仿佛“不受自己控制”。
田文远是逃逸安控专家组中最年轻的成员。操作间内,屏幕上的数据和曲线不断变化跳动,田文远的心也随之忽上忽下。
在载人飞行任务的发射流程中,逃逸安控是保障航天员安全飞行的重要一环。遇到紧急情况,必须首先保证航天员的安全,确保航天员能够安全快速地脱离危险区域。
在火箭上升段的多种故障模式中,留给逃逸安控团队的处置时间非常紧。他们需要在几秒内完成确认参数、判定故障、故障决策、发出口令等一系列工作。
“我们判决的速度快一秒,航天员逃生的时间就多一秒。这个岗位的要求是:没有最快,只有更快。”田文远告诉记者,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自己“永无用武之地”。
火箭穿越云层,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此时,测控系统工作的舞台才刚刚拉开序幕。无论是火箭起飞还是飞船返回,测控系统的航天人一直坚守岗位,时刻追逐心中那个“它”。
“青山USB雷达跟踪正常——”
青山,对测控系统东风站USB组组长罗嘉宇来说,是极特别的两个字。在这个特殊的测控点号,他见证了神舟飞船飞天的一条条完美曲线。
此次神舟十六号任务中,28岁的罗嘉宇带着新研制的装备守在测控点号。就在半年前,这套设备还处于改造升级阶段。为了让这套设备满足参加神舟十六号发射任务和神舟十五号返回任务的条件,罗嘉宇春节期间一直坚守岗位。
那段时间,罗嘉宇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事。最终,他带领团队按时完成该设备的出厂、移交,为神舟飞船发射和返回的测控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时,罗嘉宇正带着设备驻守在无垠的戈壁滩上。戈壁的漫天星河无比美丽,他的眼里却只有飞船返回舱上那红白相间的降落伞。
“有时候,自己的心好像系在了飞船上。”罗嘉宇说。
以青春之名,勇担时代之责
蔚蓝天际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内,终于传来那个万众期待的声音:“我宣布,神舟十六号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那一刻,正在评估中心值班的航天人滕云万里激动地和同事们欢呼庆祝。
2014年,24岁的滕云万里来到东风航天城,成为火箭快速评估分析团队的一员。为了及时准确提供快速评估报告,让所有人第一时间听到任务“圆满成功”的消息,滕云万里和同事们不断攻关。
火箭飞行评估,以往需要数天,如今仅需几分钟。每分每秒的跨越背后,都是航天人艰辛的探索。
2021年,神舟十二号发射前不久,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检查测试中,滕云万里发现某重要参数出现了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变化。
这个微小的数值变化,引起了滕云万里的警觉。凭着对火箭原理和专业的深度理解,他向上级提出可能存在的故障,成功化解隐患,确保了火箭零故障发射。
以青春之名,勇担时代之责。中国航天的“严慎细实”,从来不是说说而已。在年轻一代航天人身上,这种“严慎细实”已经化为他们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和使命。
在工作生活中处处“明察秋毫”,也成为气象工作人员王刚的一个特点。每到神舟飞船发射前的关键时刻,他走在路上总会习惯性抬头看“天”。
跟“天”打交道,有时是件孤独寂寞又平淡无味的事。“它不会说话,你却要与它细致耐心地沟通。”作为气象室短期预报负责人,王刚曾多次参与载人航天任务。每一次神舟飞天,他都像第一次执行载人航天任务时那样认真。
在王刚眼里,“天”仿佛是有“眼睛”的:它紧盯着发射场的一草一木,仿佛把所有航天人的努力和付出看在眼里,也总会在关键时刻给予诚挚的回报。
看似“老天有眼”,背后却是人与科学的力量护佑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气象条件是制约航天发射的重要因素。随着神舟十五号返回任务进入倒计时,气象保障工作也进入关键时期。
每次任务前的一个月,气象室都要进行多次针对性考核。安静的预报大厅,预报员们的笔尖在天气图上发出“唰唰”的勾画声。随着弧度完美的曲线精准地穿梭在细密的数据间,他们化身画家,把天气演变过程一张张描绘出来。
“数值预报发展到今天,手工画图的预报员已经不多了。不过,我们依然保持每天手工画图的习惯。”王刚说,要从不利的天气形势中选取一个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窗口”,在气象预报技术上有很高的难度。这考验着预报员的专业能力,更考验着预报员对任务窗口的把控能力。
2022年,执行神舟十四号任务时,临近火箭转运前12小时,王刚像往常一样,天还没亮就来到办公室查看最新的气象资料。突然,他发现当日最新的预测风向变成了西南风。
“职业的敏感性告诉我,这不仅仅是风向突变。”王刚抓紧时间查阅大量历史样本后发现,凡是有西南风时,场区风力比预估的都要偏大。
王刚的果决和敏锐,为上级提供了重要参考。最终上级重新拟定转运窗口,任务圆满完成。
太阳升起,金光洒满东风航天城,王刚望着天朗气清的戈壁晴空,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天气,就像一个高深莫测的老朋友,我们对它要一直保持敬畏心,不断保持对预报技术的科学探索,才能最大程度规避天气对发射任务的不利影响。”王刚说。
时刻保持着敬畏心和探索心,中国航天人不断创造着新的传奇。
亲历者说
摄影师眼中的中国载人航天20年
■李卫国
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送入太空,中国空间站由此开启了全面建成后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新的航天员组合、新的飞行任务、新的载人航天目标……神舟十六号的飞天之旅,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又一精彩篇章。
作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我有幸参与了从“神五”到“神十六”的多次摄影保障任务。看到航天员们越来越从容自信的面庞和越来越稳健坚定的步伐,我由衷自豪!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大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升空。航天员杨利伟成为大陆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
在此之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航天员出征前的准备,进行了周密筹划。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载人飞行,为以后的出征活动和流程奠定了基础。
当时,活动时间的把控精确到以秒计算。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若干次演练,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确保不出一丝差错。
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健康安全,当时航天员坐进专用玻璃厅内与媒体记者见面。为了确保拍摄效果,消除玻璃反光问题,我们还专门邀请专家进行科学布光,保证航天员以最佳的拍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那一刻,终于来了!我清晰记得,深秋的戈壁清晨,透着丝丝寒意,静悄悄的东风航天城,在喧嚣声中热闹起来。杨利伟身着航天服从问天阁走出,目光坚毅、脚步坚定。正是这一步,迈出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新开端。
仿佛转眼间,神舟六号任务就开始了。那一次,发射活动首次直播,国内外媒体派出大量记者,以往宽阔的圆梦园广场,一下子显得拥挤起来。挤在众多媒体人中间,我有一种扎扎实实的感受:这一刻,东风航天城就是世界的中心,中国航天员就是世界的焦点。
那天,一场飞雪不期而至,为航天员壮行。鲜艳的国旗下,费俊龙、聂海胜踏雪出征,开启了中国首次太空多人多天载人飞行。此时,欢送队伍中,一名满头白发、戴着眼镜的老人,默默注视着风雪中飘扬的五星红旗。这个画面被我捕捉到了。后来我听说,这位老人是中国航天界一位科研元老。那时,他的目光已经看得很远很远……
此后,从神舟七号任务时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到神舟九号任务时中国航天员首次入驻“天宫”,再到后来中国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已长达半年,中国航天人在建设“太空家园”的征程中一次次打破自己的纪录,跨越的脚步一刻未停。
这些年来,“天宫”越建越完善,东风航天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发射场的工作人员,我跑遍了这里的角角落落,用镜头记录了各个岗位的一幕幕变迁。
从航拍的镜头里可以看到,东风航天城变得更漂亮了——蓝天绿树下,一排排红顶白墙的楼房鳞次栉比、整齐矗立;路宽了、车多了,火车往返兰州可以直达,出行更方便了;大超市、菜市场多了,生活更便利了;大广场、小公园、揽月湖、游乐场……休闲活动场所也更多了。
东风航天城发射任务多了、发射能力强了。从几年发射一次,到一年发射几次,再到如今一年发射数十次,高密度的发射任务成为常态。
今天,拍摄“大场面”越来越难了。以往画面里动辄几十人在一起训练的壮观镜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寥寥数名科技人员端坐在电脑前的场景。
镜头变化背后,是发射场硬件和软件的不断升级。以测发系统的箭上操作人员为例,从按图训练到仿真训练,再到如今建成集教学、训练于一体的航天发射综合训练中心,训练手段更加丰富。以前,发射场设施设备众多,发射前各项检查测试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岗位人员必须上塔下塔来回跑,24小时不能脱岗。现在,检测方法更加先进。发射塔架上布设数百个传感器,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对参数进行监测、识别和分析,仅需两三人在电脑前值班,就能完成同样的监测任务。
作为历史的记录者,我也被历史记录着。
有一本书,我珍藏了十几年。2005年10月12日清晨,我穿着红色羽绒服站在摄像机前,聚精会神地构图,准备拍摄即将冒雪出征太空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没想到,我在现场的工作状态被一位摄影家定格在镜头中。当时,我专注摄像工作,毫不知情。后来,我从同事口中得知,这幅照片被刊载在《中国摄影艺术年鉴》上。
我们的镜头,记录的注定不是某一个时刻,而是中国航天不断前行的历史。
(解放军报记者康子湛、特约记者奉青玲整理)
▲刊于6月7日《解放军报》5版
来源丨解放军报、学习军团(ID:xuexijuntuan)
监制丨欧灿 张晓辉
编审丨刘建伟 严珊 钱宗阳责编丨韩杰 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