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卡梅隆曾说“科幻电影是个好东西,你要是直接评论伊拉克战争或美国在中东的帝国主义,在这个国家你会惹恼很多人,但是你在科幻电影里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这个事情,观众被带进故事中,直到看完了才意识到他们站在了伊拉克一边。”外星人电影也是如此,它绝妙的利用颇具幻想色彩的情节,配合奇异的画面,去探讨人们不常思考或是不便思考的东西。
美国外星人电影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讲好“故事”,用故事吸引观众,同时又反映某种“思想”,通过电影情节引发观众的思考,不经意的传递某种意识形态。那么,美国外星人电影的意识形态叙事策略有哪些?
一、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观众在观看外星人电影时往往非常好奇,外星人与人类为什么要相遇,它们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相遇,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故事。人与外星人的关系在不同电影中有不一样的呈现方式,电影背后所传递的意识形态也不尽相同。
1.人类与外星人之间的关系:对抗与和谐人类与外星人的关系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为对抗模式,多为超强破坏力的外星人与普通地球人之间的博弈,有时人类也作为侵略方,对较弱势的外星人发起进攻。第二种为和谐共处模式,亲切友善的外星人与爱好和平、乐于助人的人类之间缔结情谊的故事。
对抗对抗关系在外星人电影里最为常见,冲突是电影的乐音,只要冲突占据着我们的思想情感,我们在时间中旅行时就很难意识到自己走过的路有多长。外星人电影利用外在冲突调动观众的思想和情感,始终令观众保持注意力。
据统计,1902至今共有70部外星人电影讲述人与外星人的对抗故事,占外星人电影总量的58%。对地球人怀抱敌意的外星人如果侵占地球,身为地球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必定会反抗。当地球人与外星人产生矛盾冲突时,我们通常会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情绪影响,将同情放在人类的身上,外星人对人类而言则是可以被辨识的“敌人”,其发挥的作用永远是更好地将美国人民团结在一个国家身份之下,永远保持对外的警惕和戒备。
在很多外星人电影中,外星人都站在了美国的对立面,假如说美国将自己定义为开明的、公正的、有道德的,那么外星人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反例,而其对地球和地球人所做的一切野蛮和残暴的事情,第一时间传递给观众的是恐惧和不由自主的对抗意识。
这种对抗意识的灌输一般表现为,很多电影从一开始就大力强调外星人的威胁性,外星人永远是“未开化的”和“野蛮的”。比如《铁血战士》中的怪物形象,他用人类培育异形以供自身杀戮。更多的外星人电影中,外星人来到地球的目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掠夺,掠夺资源和土地,掠夺人口、占有地球,从而引发灾祸和悲剧性的波折。
在大多数情况下,英雄以自己的勇敢,同时唤起了大众的战斗激情,从而共同抵御入侵的外星人,捍卫自己的领土。从电影院中走出的观众,在遇到与国家利益和与统治阶级利益相左的情况时,很容易将情感投射到那些“对手”和“敌人”身上。
比照美国挑起的战争和纠纷,哪个没有在相关的电影中找到“战前动员”呢?对抗意识和威胁性的灌输,往往直观体现在外星人的形象上,外星人永远都不属于“正常状态”的“人”。形形色色的外星“怪物”是最普遍的体现,即使与人类外型及其相似或趋近的外星人,也存在与真正的人的差异性,他们都会因为一些暴露身份的特征而被识别出来,哪怕这些特征有时候不易被发现。
从根源上说,这种对抗意识来自于美国对“黑暗丛林”法则的认同。大陆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在其作品《三体》中提出了宇宙的“黑暗丛林”法则。放在国与国之间,黑暗丛林法则同样有市场,美国一直坚定不移的执行这这一观点,在对每个有可能威胁其地位的国家打压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向民众灌输未雨绸缪的对抗意识。
如《异星觉醒》中,宇航员们辛苦寻找的样本,一进入飞船就给人带来了巨大的杀机,如果带到地球那将是全人类的生存危机。《独立日》中,部分民众的观望、好奇,对外星人可能的友善的期许,都随着城市的摧毁和巨大的伤亡而消失。
人与外星人处于对抗关系的电影中,美国人有时也会占据上风,他们来到外星球与外星人发生对抗,同时肆意采集外星资源,这类外星人电影反映着美国的殖民主义以及对世界资源的争夺欲望。
《遗落战境》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杰克被指派到一个遥远的外星球上执行巡查任务,遭遇了凶猛的外星人。观众在关注惊险的剧情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这个星球的含义,“无人的”、“没有防御力量的”、“资源丰富的”、由地球人——也就是美国人尽情开采和掠夺的星球,影射出了美国在世界资源分配上的观念和野心:这些广阔无人区域的资源理应归其所有,当然包括那些经济、武力力量不及美国的国家和地区。
同样的理念也体现在《星河战队》系列电影中,人类在各个星球上殖民,而敢于出来阻挠和破坏的是有智慧和组织的“虫子”。
2.和谐相处:在美国外星人电影中,外星人与人类并不全是对抗关系。据统计,从1902年至今,人与外星人和谐共处的外星人电影共有32部,占外星人电影总量的26%。通常这些他者都是被断章取义、臆想出来的产物,折射出的依旧是美国的“我”,旨在证明自己的宽容大度。
某些时候,那些对外星人表现友善的影片或人物,只是为了谴责某些“坏美国人”的不宽容的托辞。这时候,作为他者的外星人,是一个可靠的出气筒,一个受害者和牺牲者,为了突出美国白人的社会矛盾而设置,而这些矛盾在电影的结尾都会得到解决,因为理所当然的,大多数美国国民都是宽容和善意的。
他者某些时候和阶段也会成为价值观的寄托。尤其在1960-1970年代,伴随着美国严重的道德和社会危机(校园暴力、越战、水门事件等),美国人对一直以来被视为不可动摇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
在电影界,一些持有不同政见的电影人,对外星人电影进行了重新解读,用一种带有幻想色彩的视角转向他者,审视其是否代表了被忽略的真相。另外对印第安人、越南、奴隶制等问题的反思和愧疚也促使其期待一个“清白的、单纯的、天真的、美国没有的”他者形象,并且在与他者的接触中重新找到力量。
电影《茧》讲述的就是一个游泳池底的外星人茧,为了养老院的老人们,把泳池变成了一个真正的青春之泉。在这里,他者是被理想化的、幻想的产物,成为了与堕落中的美国截然不同的幻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外星人和人类有时为对抗关系,有时又能和睦相处,多出现在系列电影中,外星人与人类一样拥有七情六欲,他们因为一件事情争锋相对,却又在下一秒握手言和。
无论人与外星人在影片中是对抗关系还是和谐关系,美国外星人电影在结尾处总呈现着纯质美好的乐观主义,如罗伯特·麦基所言“好莱坞电影常常出于商业的考虑而并非对真理召唤的回应,而强加上一条光明的尾巴”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未来的路总是充斥着光明与希望。
二、符号化的外星人
故事是生活的比喻,故事必须抽象于生活,提取其精华,但又不能成为生活的抽象化,以至失去实际生活的原味。外星人在电影中的经历,其实就是人类的自身经历;外星人与人类之间的爱恨情仇,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外星人处的地域,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缩影。
外星人就是人类本身,他们的身上有许多符号化的东西象征着这一点,如语言符号,外星人所使用的语言多为英语,并且说话方式也非常美国化,《黑衣人》中的夜行虫,热爱用英语插科打诨,经常混迹酒吧,就如同一名典型的美国青年。
某些视觉符号也反映了这一点,人形外星人无论在动作上还是长相上,都与人类存在极高的相似度,他们初次来到地球,就穿着人类的衣服,并能做出挥手、握手等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手势动作。异形外星人是地球昆虫类动物或者其它物体的变形,是由人脑根据现有的事物所幻想出来的,相当于披着奇装异服的人类。外星人电影中的外星人代表着现实社会中两类人:美国社会里的“边缘人”以及可能对美国产生威胁的外国人。
美国社会里的“边缘人”。齐美尔认为,在现代都市里,每个人都变成了“隐形的流浪者”和“无根基的人”。边缘人是处于两种从未完全融合的文化和社会边缘的人。外星人就象征着美国社会中的“边缘人”,他们与社会中的多数人不一样,很难在社会中找寻到自己相应的位置,因此被其它美国人排挤。
电影中的外星人可能是以下几类被边缘化的人群:其一,有色人种以及外来移民者。这些外来人口渴望融入美国社会并被美国白人所接受,但因为肤色、语言、文化差异等原因遭受排斥,从而沦落为“边缘人”。外星人对于地球人来说,就是一个外来移民者,他们初期总是不能很好的适应地球环境,并一直在找寻身份认同。
如《第九区》中的“大虾”,来到地球后身体变得非常不健康,看起来精神恍惚。《ET》中的小外星人长时间待在地球陪伴小男孩,最后险些因为地球环境丢了性命。《尖头外星族》里的尖头外星人为了取得地球的居住证,将尖牙齿填平,并用头巾将头部包起,试图融入地球的生活,但还是因为身份问题被移民局调查,迫不得已走上逃亡之路。
其二,残疾人、穷人、老人、LGB人群。他们是美国社会中的普通人,但他们的外表、心理、性别取向与美国多数民众相异,这令他们很容易被社会边缘化,或者是自我边缘化。
《K星异客》中的普洛特自称来自K星,他拥有与人类相似的外形,经过检查身体构造也和人类一样,但他的行为举止和思维都与常人不同,如对阳光格外敏感,需要一直戴墨镜,以及对天文学拥有极高的造诣,懂得许多普通人不懂的天文知识。
普洛特怪异的说话方式引起了他人的怀疑,医生将他送入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尽管他反复强调自己的来历,却无人愿意相信,结局普洛特消失在一束光中。普洛特如同现实社会中的自闭症或精神病人,也许他们在某方面非常出众,但还是难以摘掉普通人心里的有色眼镜。
三、对美国人存潜在威胁的外国人
外星人入侵美国,威胁美国人的生命或给美国人造成生活上的困扰,这类设定可以被解读为美国人对于外国人的恐惧。一则害怕破坏主义者对美国发动实质性的破坏行动。
那些具有强烈破坏力的外星人就如同破坏主义者,时时刻刻威胁人类的安全,比如《世界大战》中的外星人,凶残的毫无理由,美国人唯有逃跑与躲避才能谋得一条生存之路;二则忧虑外国文化、外国观念的输入。在美国电影中,亚洲人与美国人总是对立的,外星人电影里也不例外,只不过电影用外星人代替了亚洲人,使影片的肤色歧视看起来不那么浓重。
结语:
21世纪以后,外星人电影向着以商业为驱动力的规模化大片发展,影片用模式化的叙事手段呈现大众喜闻乐见的故事内容,同时利用明星、电影海报和预告片等宣传手段为电影造势,将外星人电影更好的贩售给观众。
电影框架多为:外星人入侵地球家园,人类的生命遭受威胁,美国英雄站出来保护全人类,打败邪恶的外星人,最终以地球家园恢复宁静的大团圆结局收场。这类情节模式首先展现了美国的乐观主义心理,认为人类必将战胜外来事物;其次完美呈现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最后,暗示普通人也能通过重重历练成长为英勇睿智的美国英雄。这类情节模式,既符合美国普世价值观,又满足观众的英雄崇拜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