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华
题记:“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 140 个字符。”信息革命给我们并没有预期的多。的确,就在我們眼前,ChatGPT让我们感到很厉害,但又如何?终究,我们丧失了“带着机器人朋友在月球散步”的想象力。但马斯克也许改变了这一切。
归属于我的产业哲学主题。
本文要点:
1,说马斯克是现实版的钢铁侠,只是一个极普通的修辞学
2,让人成为多星球的物种——有关马斯克新修辞学的基础
3,《出卖月亮的人》——海因莱因写的现实的马斯克的剧本
4,火星皇帝伊隆——冯·布劳恩在《火星计划:一个技术故事》对马斯克命运的“预测”
1,说马斯克是现实版的钢铁侠,只是一个极普通的修辞学
在大众传播中,伊隆·马斯克在很多时候被塑造成现实版的钢铁侠,这种塑造是一种有趣的修辞,正是因为这样的修辞学,能让我们迅速更好地识别出马斯克的成就与人格特征,并容留给我们更多的想像空间。
埃隆·马斯克一直以对技术的热情与远见而闻名,同时,这几年来他又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在世界首富排位上玩着跷跷板,因此,如果将马斯克与漫威电影世界中的技术天才、亿万富翁托尼·斯塔克(Tony Stark)即钢铁侠相提并论,那不会相差太远。
不过将马斯克说成钢铁侠的修辞并不太冲击我,远不及另一些,无论那些他称呼自己的:技术王(technoking)、火星皇帝(Imperator of Mars),还是那些外人称呼他的:现代的文艺复兴人(Modern Day Renaissance Man)、出卖月亮的人(The Man Who Sold The Moon),及现代的强盗男爵(modern-day robber baron)。
或许,只有这些修辞才能更好地、更真正地表征伊隆·马斯克的成就与精神气质。因此,在这篇文字库文字中,我想说说“出卖月亮的人”、火星皇帝这两个有趣的修辞。但我的这些言说,其实是陈述我的有关产业哲学的一些观点,比如高科技企业家的精神气质。
2 让人成为多星球的物种——有关马斯克新修辞的基础
在我的概念里,马斯克成就是无与伦比的。但这不是简单说说,我是有根据的。且让我从援引一句话,和一本书开始论证。一句话是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说的:
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 140 个字符。
意思是,信息革命给我们并没有预期的多。的确,就在我們眼前,ChatGPT让我们感到很历害,但又如何?
一本书是罗伯特·戈登(Robert J. Gordon)的《美国增长的起落(The Rise of Fall of American Growth)》。书中的一个主题是,信息革命的影响被高估了。他发现美国从1870到1970之前这一百年的经济增長是空前且至今没能超越的;而且这不只是增长数字,更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
……计算机并非无处不在。我们不吃计算机也不穿它们,也不开着去上班或者用来剪头发。我们仍然生活在像20世纪50年代那样摆着家电的住宅里,仍然驾驶着与20世纪50年代具有相同功能的汽车,尽管更便利,更安全。
这段话让我想到在美国那个博物馆看到协和飞机时的沉思……。且不说。
不管这一句话和这一本书对当下和过去历史的比较分析是对是错,但是未来仍然等待人类去创造。而伊隆·马斯克,正在以一种不同于信息革命的方式,超越我们想像力的极限,创造着人类的无限未来。
马斯克的使命是,让人成为多星球物种。他说,迟早,我们必须将生命扩展到这个绿色和蓝色的球之外——否则就会灭绝。因此,我在之前的一篇有关伊隆·马斯克的文字库文字中,曾这样解读过马斯克:
为什么我们要去火星,因为火星是作为未来多星球物种的我们通往宇宙其余部分的行星垫脚石。为什么要通过神经芯片将我们的大脑插入计算机,因为这可能会启动人类进化的下一阶段。为什么要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因为在我们有机会殖民火星,扩散到宇宙的其他地方,并实现我们“巨大而光荣”的潜力之前,我们不想冒一个气候“失控”扼杀人类的风险。
3《出卖月亮的人》——海因莱因写的现实的马斯克的剧本
飞船变成空中的一盏光彩明灯,一团火球,然后消失了。它走了,朝着天空,朝着外太空……。
……哈里曼站在原地,……。他呆望着天空。
斯特朗看着他。过了一阵,斯特朗压低声音对迪克森说:“你读过《圣经》么?”
“读过一些。”
“他现在的样子,就好像摩西望着上帝应许他们的土地。
这是罗伯特·A·海因莱因(Robert A. Heinlein)《出卖月亮的人(he Man Who Sold The Moon)》的最后几行。这时,故事里的主人翁哈里曼被他的同伴比做摩西,带领人类走向他们的应许之地。而在整个故事中,这位梦想着将人类带离地球,殖民月球并创造从未拥有过的新家园的企业家,几乎被逼到了边缘,而只尽一切努力才最后将整个人类引向进化的下一步。
不难联想到,这篇上个世纪50年代的科纪经典,无疑是现实中的要将人类送上火星的马斯克的剧本。虽然,哈里曼想去月球,而马斯克的地点则设在火星上。但马斯克与海因莱因的企业家分享着很多共同点,一是他们有共同的人类远景,都认为人类无法作为一个单一的星球物种生存。有太多的事情,比如核战争、像导致恐龙消亡的流星撞击等这样的自然灾难,及致命的流行病等,可能会出错,而导致这个单一的星球物种灭绝。
二是他们都是自由致上主义者,凭借企业家精神去实现自己的使命。虽然《出卖月亮的人》
出版十二年后,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我们选择登月》的演讲颠覆了这个故事的整个前提。但时至今天,除了马期克,还有杰夫·贝索斯、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等太空男爵,似乎已经成为海因莱因的企业家哈里曼的哲学后代。
4 火星皇帝伊隆——冯·布劳恩在《火星计划:一个技术故事》对马斯克命运的“预测”
命运,命运。对我来说,无所逃避。
这是科幻电影Young Frankenstein(中译《新科学怪人》)主角在他的梦呓中说的一句台词。年轻的Frederick Frankenstein在生命的召唤下,走上了他追随曾祖父Victor Frankenstein的道路。也许感触于他自己命运的召唤,马斯克一次在推特上引用了这句广为流行的台词。
有意思的是,马斯克的这一引用带来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当时,一位推特用户评论道:“说到命运,你知道冯·布劳恩在1953年出版的《火星计划》一书中提到了一个名叫伊隆(Elon)的人,他将把人类带到火星上?相当疯狂(Pretty nuts)。”
马斯克回应道:我们确信这是真的吗?为此,另一位推特用户作了进一步的澄清:“嗯,这是真的。这是同一本书的英文版本……。但是,冯·布劳恩在书中提到的“Elon”不是人的名字,而是就像当选的贤能总统这样的职位的名字。”查对原文:火星政府由十个人领导,其领导人由普选产生,任期五年,名为“埃隆”。议会两院颁布由埃隆及其内阁管理的法律。
不过即使这些差异,这种撞名,仍不仅让马斯克本人,而且让很多人都极为称奇,相信有些事情,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对于马斯克本人,几个月后,在特斯拉的技术王的基础上,又将自己加冕为火星皇帝(Imperator of Mars),。
而在大众传媒中,则流传着一个预测:早在1953年,冯·布劳恩就预言了一位名伊隆将带领人类走向火星。所以由不得对冯·布劳恩说几句。
我在早年曾对20世纪高技术的发展作过系统的整理,成果体现在一本教材的近10万的文字中,也体现在一些教学PPT中,自然对冯·布劳恩有所了解。他的传奇与成就,只需强调一点,他在纳粹德国领导开发的V-2火箭技术,在战后被美国、前苏联两国直接瓜分。冯·布劳恩和100余名火箭专家向美军投降,美国还得到了V-2火箭的资料和设备。原苏联军队则占领了德国制造V-2火箭的基地,并将剩下的专家和火箭制造设备运往苏联。这是后来美国和前苏联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两大航天大国的技术基础。
还有一个细节,美国为完成“阿波罗”登月计划而专门研制的巨型运载火箭“土星”5号,就是冯·布劳恩负责开发的。
因此,有冯·布劳恩这样的太空开拓者写的《火星计划:一个技术故事》背书,马斯克的想像力对我们更具冲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