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前沿

万倍差距正在缩小!从一路跟跑到开始领跑,中国航天迎来黄金时代

作者:浩然杂谈

3月15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大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是长十一首飞以来连续16次取得发射成功。

中国现在在航天领域取的成就有目共睹。然而,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却在一次论坛中叹息:“马斯克所用的航天级CPU就一块板子,只要几百块钱就能搞定,但我们的北斗卫星上的相关产品却高达900万人民币。”

同为航天大国,为何中国与美国的悬殊如此之大,是遭技术“卡脖”还是原料供应困难?

01商业航天模式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航天技术的研发需要不小的一笔资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时局正值美苏争霸,两国之间的“太空竞赛”拼了个你死我活,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争夺航天实力最高地位。当时两国的航空航天发展均以军事安全为主,美方率先意识到,长久以来由军方主导的航天模式使其濒临财政亏空的风险。

本世纪起,美国军方逐步意识到航天商业化的重要性,开始有意将一些非核心项目、零部件的订单等交给外部商业化公司来完成,其中就包括Space X、蓝色起源等众多新兴科技公司。2018年,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X开始承接美国军事卫星发射的各项事宜。2020年Space X用猎鹰9火箭成功将搭乘有4名航天员的载人龙飞船送上空间站。美国的商业航天模式逐渐走上正轨,发展势头迅猛。

万倍差距正在缩小!从一路跟跑到开始领跑,中国航天迎来黄金时代

经过了民营商业化的调整,美国航天业在商业资本中获得的利润可以冲抵掉技术研发经费,这样一来,美国航天业既享受到了最低的成本,又拿到了最先进的技术。

无论是技术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行业的每一步改变都影响深远。北斗三号卫星总设计师林宝军的发言正是在倡导社会各界关注中国航天商业化的发展。举国体制下的中国航天业发展虽一路平稳,但想要寻求突破也应做出调整,毕竟成本是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根基,而要想突破成本的压制,集中各方力量研发核心技术将会是一大突破口。

不仅有学者的倡导,如今,国家政策也开始向航天商业化倾斜。《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指出国家要支持商业航天企业参与航天重大工程项目的研制,同步建立起航天活动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制度。中国,开启了航天商业化的探索。

02 正视差距,牢牢掌握核心技术

长久以来,在科技研发、国产制造等方面,中国科研团队一直步履不停。空间站被喻为是人类探索太空的前哨站。就在去年,中国已经完成了天宫空间站的在轨建造,成为了世界上第3座多舱段在轨组装建造空间站。天宫空间站在原有基础上突破了空间机械臂、物化再生生保、在轨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

万倍差距正在缩小!从一路跟跑到开始领跑,中国航天迎来黄金时代

1970年,“东方红一号”开起来长征火箭的第一次发射。从第1次到第100次发射耗时37年,但第300次到第400次的发射周期,仅用了33个月。中国科研又一次突破了技术枷锁。就如同早几年火遍欧美、日本的“时光酶”一般,一度对外开出2万每克的高价,不少富豪名人为永葆青春、砸重金购入。据了解,“时光酶”是哈佛医学院在老龄健康领域的一次重大发现,该物质在延缓细胞衰老速度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因而深受追捧。

中国科研团队屡破难题,通过自主研发的全酶法工艺,提纯其国产替代品“若返”补剂,从而实现该物质的量产,使进口“时光酶”跌破天价。研究人员介绍,该工艺提纯下的“若返”补剂纯度更高,安全性也赶超进口“时光酶”。国产“若返”一经问世,便连续四年登上京东等购物平台的消费榜首,哈佛医学院也已开始从中国进口该物质,此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制造的实力。

万倍差距正在缩小!从一路跟跑到开始领跑,中国航天迎来黄金时代

今年三月,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已经启动了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绘六号A/B星成功送上了太空,实现了中国测绘卫星从返回式胶片型到CCD传输型的跨越式发展。中国航天制造又迎来一大突破!

03 扭转贸易逆差,中国航天步入黄金时期

海关数据显示,中国航空装备在2021年时就已经实现了75.35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制造能力在不断攀升。

据统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与航天行业相关上市企业共有7家,其中还包括了中国卫星和中天火箭等航天装备生产制造企业。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流入,中国航天商业化进程已经逐步走上了快车道。

万倍差距正在缩小!从一路跟跑到开始领跑,中国航天迎来黄金时代

上到卫星制造和发射服务,下至地面设备制造,整个航天产业链已相对完善。在“航天强国”的发展思路下,中国航天商业化初具模型。艾媒咨询称,2022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市场规模已达1.5万亿元,增幅47%。

时至今日,令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中国航天逐步实现了载人飞行、航天员出舱活动等重大技术突破。商业化路径可能只是中国航天事业迈出的一小步,未来中国航天,乃至中国制造将会占据更大的市场,也会惠及更大的民生。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