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派欧洲航天员进驻中国天宫号空间站,国外媒体评论此事时貌似很“得意”,却不知损失最大的就是他自己。
据美国《太空新闻》网站报道,欧洲航天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在巴黎举行的会议上表示:由于资金问题,且没有政治意愿,欧洲航天局不再向国际空间站之外的第二个空间站派送航天员了。现阶段太空只有两个空间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针对的是大陆天宫号空间站。
其实约瑟夫的潜台词是:3名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的航天员别再火急火燎地培训汉语了,赶快收拾行李回家,彻底断绝到天宫号空间站的念头吧!
欧洲航天局与大陆展开过多次合作,突然暂停合作的可能原因
欧洲航天局是由德国、意大利、法国等22个国家组成的航天组织,简称欧空局,2014年大陆与其签订《2015-2020年中欧航天合作大纲》,涉及空间科学、对地观测、测控服务等多项内容,之后展开了一系列合作。
比如2017年欧洲航天员马蒂亚斯·毛雷尔和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与大陆航天员在烟台进行了长达9天的针对性序列。中国航天员叶光富也曾受欧空局邀请,在撒丁岛进行了洞穴探险训练,欧空局专家评价叶光富“技术卓越”。
再比如大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升空后,欧空局利用位于德国的欧洲空间运转中心为探测器提供遥控、跟踪等服务。大陆空间站正在建设中时就陆续收到了17个国家的提交9个科学实验项目,其中来自欧空局的就有德国、波兰、意大利。
也就是说,欧空局与大陆的合作还算可以,突然不允许航天员入驻中国空间站背后可能有更深的原因。欧空局局长约瑟夫说“资金紧张”,土豆认为就是一个托辞,因为就在前不久欧空局刚刚通过了一项高达170亿欧元的预算,条件不比中国航天局差。
况且根据欧空局预算使用制度,至少5%要用于国际空间站上,派几个航天员到中国空间站的花费不及前者一个零头,所以压根就不是钱的问题。
更多的可能是欧空局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压力,这种事情在欧空局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较远的一次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针对大陆出台了《考克斯报告》,污蔑中国在发射美国卫星时剽窃他们的技术,要求所有在卫星中使用了美国零件和技术的国家不得用中国火箭发射,欧空局的法国、意大利见状立即撕毁了合同。
第二次发生在大陆与欧洲共同研发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时,在美国的教唆和巨大压力下,大陆被欧空局一步步边缘化,直至2015年彻底结束合作。期间大陆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欧空局许诺的原子钟也没有兑现。
客观地讲欧空局这两次“反水”并没有吃到好果子,前者他需要花高价购买卫星代发服务,后者导致伽利略现在也没有完成全球组网。正因为有前车之鉴,欧空局冒着可能损失更大利益的情况下,突然禁止航天员进驻中国空间站,如果说没有遇到压力谁信呢?
怀疑背后的搅屎棍是美国土豆是有原因的。美国NASA局长尼尔森多次对中国航天泼脏水,污蔑大陆正计划霸占月球上的矿产资源,也曾指责中国航天不透明,再加上他们针对大陆制定的“沃尔夫条款”,估计网友心里也有答案了。
欧空局一旦失去与大陆的合作,将会是损失巨大!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空局是航天领域最强的,不过欧空局似乎劣势最明显,尤其是失去中国这个合作伙伴后。
众所周知国际空间站现在已经是老态臃肿、故障频发,按计划2031年1月脱离轨道,坠落在南太平洋的尼莫点,前提是国际空间站真能挺到那时候。俄罗斯比较贼,已经宣布2024年退出国际空间站,着手组建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站。美国则把重心放在了“重返月球”计划上,那只剩下了一个欧空局。
目前,欧空局中的很多国家频繁给乌克兰提供武器,这个仇俄罗斯会忘了吗?俄空间站建成后大概率不会与欧空局合作。那能合作的只剩中国了,如果再与中国搞坏关系,欧空局的航天员只能躲在飞船里了。
事实上,欧空局的火箭也是个大问题。目前欧空局主要依靠两款火箭,一个是“织女星”C火箭,2022年2月该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场发射升空后偏离预定飞行轨道,最后活脱脱坠落在了大西洋。重点是这是“织女星”C火箭首飞成功后第二次执行任务,说明技术上还存在欠缺,什么时候成熟还是未知数。
另一个是“阿里安”5火箭,这款火箭正面临着退役。即便是不退役,以它目前的起飞重量和载力也很难派上用场了。不是还有“阿里安”6火箭吗?确实有,但首次试飞要到2023年下半年了,若首飞不成功后面又是一堆问题。
#头条创造挑战赛#
原创:土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