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前沿

“太空会师”,看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新高度

作者:京报网

2022年11月30日清晨,经过约6.5小时的飞行后,神舟十五号乘组顺利进驻“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与早早守在“家门口”等待他们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热情相拥。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这是备受瞩目的历史时刻,标志着大陆载人航天发展新的高度。

“太空会师”,看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新高度

6.5小时——顺利抵达“太空家园”

从发射到“到站”对接,神舟十五号飞船历时约6.5小时。为了实现飞船与核心舱前向端口的对接,神舟十五号飞船入轨后,不断接近并绕飞到空间站组合体的前方,并通过倒飞与组合体完成了对接。随着十字靶心精准相对,本次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圆满成功。

神舟十五号停靠在空间站节点舱前向对接口,神舟十四号停靠在空间站节点舱径向对接口,现在,天和核心舱上对接口实现了“满员”停靠,中国空间站形成“三舱三船”共6个舱段的组合体。两艘神舟载人飞船同时在空间站停靠,这还是第一次。在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成功交会对接后,神舟十五号乘组从飞船返回舱进入轨道舱。

6名航天员——首次实现同时“在岗”

“神舟十五号,中国‘太空家园’的大门已经为你们打开。”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打开节点舱舱门后,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五号乘组入驻“天宫”。

在节点舱,两个乘组的指令长率先会面,陈冬与费俊龙先是握手,随后紧紧拥抱。邓清明、张陆也依次走进“家门”,与在核心舱内等待的刘洋、蔡旭哲握手拥抱。6名中国航天员在天和核心舱内顺利会师,并一起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太空合影,“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

未来10年——开启应用与发展新阶段

在空间站内,特别是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内,部署了大大小小的科学实验机柜,能开展生命科学、流体物理、材料科学、燃烧科学等多学科方向的在轨实验。待中国空间站建成后,便将开启新一阶段——应用与发展阶段。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空间站将是大陆未来10年规模最大的空间综合性研究实验平台,能够高效开展体系化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和新技术试验。

未来,科学家也有机会“飞天”。大陆在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中首次在港澳地区选拔载荷专家,选拔实施以来,港澳地区来自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电子、材料、化学、天文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科研人员与高校教师踊跃报名。目前已完成候选者基本条件的筛选,正在组织临床医学检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太空会师”,看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新高度
“太空会师”,看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新高度
“太空会师”,看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新高度
11月3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迎接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的画面。新华社发

聚焦

“太空家园”空间是否够用?

空间站内共配置有两套“太空厨房”设备,两个乘组可以同时进行进餐准备,并可以选择一起或分场所进餐。空间站两舱段配置了2个卫生区、6个睡眠区,均可以独立使用。环控生保尿处理子系统适时调整工作节律,为在轨乘组新旧交接提供水资源保障,支撑6名航天员在轨驻留需求。

后续,神舟十五号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太空家园”完成T字基本构型建造后,空间自然是变大了,但航天员要完成的工作也变多了。长期飞行对航天员的应急故障处置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提出了很高要求,对空间站的日常照料维护、设备安装调试、开展20余个实验机柜的大量实验项目等诸多任务,都需要航天员逐一完成。

大陆何时实现载人登月?

“中国载人航天探索的脚步一定会飞得更稳、更远。”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表示,月球是人类拓展和开发利用地外空间的理想基地和前哨站,月球探索也一直是当今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热点和焦点。

大陆已经完成了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突破了新一代载人飞船、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登月任务实施方案。季启明表示,这些工作为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已经具备全面开展工程实施的条件,“我相信,中国人九天揽月的梦想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大陆第三批航天员将陆续参与空间站飞行任务。”

季启明介绍,第三批18名预备航天员选拔已于2020年10月完成,包括7名驾驶员、7名飞行工程师、4名载荷专家,需开展8大类、近百项、400余个科目的训练,目前已完成了全部基础科目和大部分专业技术科目的训练内容。

本报记者 刘苏雅

梦想引领航向

征程未有穷期

执着追梦,方能圆梦。

17年后再上太空的费俊龙、坚守24年终于梦圆九天的邓清明、为首飞艰苦训练12年的张陆,这一平均年龄最大、但飞行本领一直保持“青春状态”的乘组,终于一飞冲天,出征太空。

此次“圆梦”乘组执行的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他们将见证“太空之家”正式建成的圆梦时刻。个人对理想的拼搏坚守融入国家逐梦苍穹的宏伟蓝图,铺展出中国载人航天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从神舟一号一飞冲天到神舟五号让国人圆梦太空,从首次出舱行走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飘扬到空间站建造19个月11次发射的“中国速度”……一个个历史性瞬间,书写着中国航天奋起直追、勇攀高峰的不懈追求与实践,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30年发展的韧劲与实力。

航天梦的实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全国数千家单位、数十万科研人员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我们最终突破和掌握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星空浩瀚无比令人神往,探索永无止境令人期待。空间站建成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长期在轨驻留,开展更加深入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宇宙空间探索。随着大陆载人航天工程迈入全球合作新时代,或将有不同国家的航天员和科学项目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让中国空间站的科学技术成果造福全人类。

梦想引领航向,征程未有穷期。新一代载人飞船和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已在研制中,载人月球探测工程将要实施,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正翻开新的篇章。我们相信,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必将迈得更稳更远。

新华社记者 温竞华 宋晨

(据新华社酒泉11月30日电)

(原标题:“太空会师”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新高度)

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刘苏雅)、新华社

流程编辑:u008

相关内容